《印度与世界文明》

作者:[ 印] 达莫德尔·辛加尔(Damodar Singhal)
出版社:北京:商务印书馆
书名:印度与世界文明(上、下)
原作名:India and World Civilization
译者:庄万友 等
出版年份:2015
页数:520+480
定价:74+68
装帧:平装
ISBN:9787100103251
   

    印度是世界五大文明发源地之一,孕育出了伟大灿烂的印度文明。尽管它在世界上所有已知的文明里并不是历史最悠久的,但是就其在世界文明中的影响范围以及与世界文明的交融程度来讲,它显然是出类拔萃的,值得被深入研究。我国的印度学研究始于1917 年,发展至今恰好已历100 个春秋。长久以来,相较于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国别研究来讲,印度研究绝谈不上是一门显学,这与近代中印关系、印度的国际地位与影响、我国内部环境等诸多因素有关。进入21 世纪之后,这一情形正在快速改变,印度学的热度日益增长。历代印度学研究者们的奋斗与成果值得肯定,然而,目前他们在整体解读印度文明方面依然处于探索、积累阶段,远未达至通晓的程度,盖因印度文明是如此宏大博杂的体系,晓之已非一朝一夕之功,通之则更是一项艰巨的工程。
    印度历史学家辛加尔(Damodar Singhal)所著之《印度与世界文明》(India And World Civilization,1969)为人们提供了一把迈入印度文明之门的钥匙。作为20 世纪后半期印度史学界最活跃、多产的著名学者之一,辛加尔先生研究角度多样、视野开阔。他的学术生涯跨越三大洋,曾在英国、新加坡、澳大利亚和印度等地治学,入选过英国皇家历史学会和英国皇家亚洲学会,担任过印度史学会主席。
    本书为上、下两卷本,共16 章。辛加尔先生在章节的编排上颇费了一番心思,他并没有单纯以时间或是空间为依据来划分内容,而是精选出16 个既有趣又有料的主题作为每一章的标题。这些主题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依照比较公认的分期法对印度文明不同时期的综合性梳理,包括上卷第一章“哈拉巴到雅典”、第二章“征服引起的联系”、第三章“结合的时代”、第四章“阿拉伯帝国统治下的和平,文化的温床”和下卷第五章“欧洲发现印度”。第二类是以印度与特定地区之间产生的文明交流与影响为主要内容的针对性介绍,包括上卷第八章“中亚皈依佛教”、第九章“菩提树下之龙”和下卷第一章“佛教的东部发展水平”、第二章“红色印第安人或者亚美人——太平洋波浪中的印度浪花”、第三章“苏伐刺蒲迷:印度文化的亚洲化”、第六章“西方对近代印度的反应”、第七章“印度对现代欧洲的反应”。第三类是围绕印度文明中某一种或一类文化元素进行的专题性讨论,包括上卷第五章“古代印度的自然主义和科学”、第六章“神话、寓言、音乐和游戏”、第七章“罗马尼人:开放国土的主人”和下卷第四章“伊斯兰教对印度社会的影响”。由于各章侧重点并不一致而且没有被分门别类地安置,因此初看之下本书的整体布局稍显凌乱,然而仔细体味则会发现,作者实际上是以时间为线索对全书内容进行了有机排列,每一章的位置都是根据其所涉内容在历史上的发端时间点或持续时间段按照先后顺序而排定的。
    本书的特点之一是时空跨度极大。从时间上来看,本书所涉内容上至印度次大陆最古老的印度河文明时期,下至印度独立前的20 世纪初,时间跨度长达近五千年,且中间没有时代断层,已经可以构成一部较为完整的印度文明史。从空间上来看,尽管在每个不同的时期,印度总是处于文明输入与输出天平上的某一端,并且与其产生文明联系的主要区域也不尽相同,但是纵观本书囊括的从古代至近代所有与印度发生过文明联系的区域可以发现,它们实际上已经覆盖了世界上所有已知的主要文明。基于此,本书亦可被当成一部以印度为核心的、关乎全球的文明交往史。文明史是极其重要的史学类别,它不但是进行其他史学研究的基本前提,同时也是汇集其他史学成果的综合体现。对于想要通晓某个国家、某个民族知识的人来讲,无论他是爱好者还是研究者,深入了解这个国家或民族所处地域的文明史都是必要的。然而,这只是第一步,即便完成了,充其量也只能算“晓”,而要达到“通”的目的,则必须进一步将这部单一的文明史置于世界文明的大框架中进行宏观解读,弄清楚它与世界文明的联系、受世界文明的影响以及对世界文明的作用。本书无疑达成了这一目的。
    本书的另一显著特点是内容所涉极广。作者综合了近代以来东西方学者对印度文明以及它与世界各主要文明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相互往来和影响方面的主要学术成果,将诸多历史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宗教学家、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在各自研究领域内的相关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在帮助人们迅速对印度文明在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和产生的作用建立直观认识的同时,也能为不同领域的后继研究者们提供不仅限于印度文明的研究材料与灵感。从印度河与底格里斯—幼发拉底河文明之间的商业交往到葡萄牙建立的海上香料之路;从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可能从《奥义书》中获得哲学思想的灵感到印度对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的接受;从护法王阿育王为传法而立的石柱到痴情皇帝沙·贾汗为纪念爱妃而建的泰姬陵;从犍陀罗雕刻到吴哥窟;从佛教的兴起给印度教带来的变革动力到伊斯兰教的传播在印度社会引发的社会转变;从中亚皈依佛教到佛教东渐;从自然科学到文学艺术;从印度文化影响东南亚到它传至美洲大陆……所有这些内容在本书中都有系统的展现。
    作者整理和归纳的大量资料意义重大,然而事实上,本书更大的价值在于它是首部以全球视野和互动视角来考察印度文明的学术著作。尽管当时全球史的概念尚未出现,但是作者在本书中使用的在当时来说全新的、比传统史学更加立体和丰满的历史研究和叙述方法完全符合全球史方法论的定义。可以说,也许作者并非全球史学科的奠基人,但他却用实际成果推动了全球史学科的形成与发展。作者在书中不自觉地运用了丰富的全球史研究法:从全球史研究的主题范围来看,本书包括区域性全球史、专题性全球史以及微观个案全球史等;从全球史研究的切入视角来看,本书包括跨文化互动视角、交互比较视角以及微观个案的广域性视角等。作者构建的这幅以印度文明为轴心、以时间和空间为经纬的宏大的文明发展示意图是划时代的。即便以当下的标准来衡量,本书依然具有极大的学术价值。它不但为全球史学科的完善提供了一块优质拼图,可以被当成研究世界文明的资源仓库,而且为印度学研究的发展开拓了一条全新路径,不啻为一本展示如何从更加宏观的角度研究印度文明的指导手册。
    在肯定本书地位与价值的同时,列明其瑕疵也很有必要。客观条件的限制所带来的谬误与不完善可以理解。一是由于资料的局限性使得作者在一些问题上无法论及根本。比如在印度河文明中断原因上一语带过,而这一问题实际上却是解读印度文明史非常重要的一环。二是由于本书涉及语言、学科、领域的多样和专业以及内容的庞大,作者在判断、筛选和运用材料时不免会出现谬误或失之偏颇。比如,作者在古汉语文献引用及阐释时有几处错误;印度历史上重要的“沙门思潮”没有被提及。此外,从书中的评述可以看出作者多少抱有一种“大印度主义”思想,比如他认为“印度因此在世界各文化中占有中心地位,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类似这样的主观偏向导致他的一些观点,尤其是对其他文明的一些评判值得商榷。这些问题需要读者注意甄别。
                                                                                             (巢巍)

通讯地址:北京西三环北路2号新葡的京集团3512vip官网/全球史研究院

邮箱:gh@bfsu.edu.cn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

Copyright @ BFSU. 中国·3512vip新葡的京集团(股份)官方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