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史》

庄超然
2016.3

                           作者:[ 德] 阿尔伯特(Albert von Aachen)
                           出版社:郑州:大象出版社
                           书名:耶路撒冷史
                           原作名:Historia Ierosolimitana: History of the Journey to Jerusalem
                           译者:王向鹏
                           出版年:2014
                           页数:370
                           定价:53
                           装帧:平装
                           ISBN: 9787534771330

        在震惊世界的“911”恐怖袭击之后,时任美国总统的乔治·布什曾在一次公开演讲时提到“十字军东征”(crusade)一词,这让人们意识到那场发生在近千年前旷日持久的冲突所留下的遗产离我们其实并不遥远。
        作为欧洲基督教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直接交锋,十字军东征极大地改写了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对于这段持续近200多年的历史,人们留下了众多资料,这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当属《耶路撒冷史》(Historia Ierosolimitana),它由亚琛基督教士阿尔伯特(Albert von Aachen)于12世纪以拉丁语著成。“它是第一次十字军战争记载最为详细、生动和完整的史著。”该书中文译本由大象出版社于2014年底推出,它对国内学界的十字军东征以及中世纪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该书分为12卷,记录了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以及拉丁东方诸国最初20年的历史。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是通过教宗乌尔班二世(Urban Ⅱ, 1042-1099)的倡议,以“收复主的圣墓”为名,西欧军事贵族向近东以塞尔柱突厥和法蒂玛埃及为首的穆斯林世界发起一系列的进攻。这场战争历时三年,以十字军的胜利告终。在信仰之名下,当时欧洲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均卷入其中。亚琛的阿尔伯特尽管没有亲身参与东征,但凭借着他人的叙述,记录下了那段“令人难以置信、惊诧异常”的旅程和征伐。
        在第1卷中,作者介绍了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缘起。生于亚眠城(Amiens)的教士彼得在东征前若干年,曾为了祷告前往耶路撒冷。在那里,他“心情悲伤地”目睹了“一些不法、邪恶之事”。在了解到基督教圣所被邪恶之徒玷污、教徒们被压迫的情况之后,彼得决定将这一切告诉教宗以及基督徒的所有显贵。在罗马,彼得觐见教宗,向他说明了异教徒对圣所以及朝圣者们的冒犯。教宗对此表示十分关切,并决定在克莱蒙(Clermont)召开一次全法兰克的集会。在这次会议上,通过教皇的倡议,“全法兰克的主教、公爵和伯爵、强大的王公们、各层各级之人,向上帝承诺,要自己承担费用,向圣墓远征。”这样便揭开了第一次东征的序幕。不过通向耶路撒冷的旅程何其漫长,踏上旅程的人们在行程中便与匈牙利人、突厥人以及拜占庭人发生冲突。这也预示着朝圣之旅的残酷与血腥。
        在第2至6卷中,作者叙述了第一次东征抵达并征服耶路撒冷的经过,并详细记录了沿途中的一系列重大战役。根据阿尔伯特的记录,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军事领袖有布永的戈德弗里(Godefroy de Bouillon, 约1060-1100)与其兄弟鲍德温(Baudouin de Boulogne, 约1065-1118)、诺曼底的博希蒙德(Bohemond I, 1058-1111)、罗伯特(Robert II de Normandie, 约1051-1134) 和坦克雷德(Tancred,1075-1112)等权贵。他们率领武装队伍陆续集结在君士坦丁堡,再同拜占庭皇帝达成协议之后,向东进攻被突厥王公苏雷曼控制的尼西亚(Nicaea)。这场包围战持续了7 周,十字军制造了各种攻城设施用来攻破城墙并封锁了附近的水路,被包围的突厥人最终交出了城门钥匙。之后的另一场重要战役当属安条克之围(Siege of Antioch)。这场长达近9个月的包围战中十字军经历了包围与反包围的转换。凭借博希蒙德安排的内应的帮助,十字军攻克了安条克外城,但不久就被对方援军围困。这期间他们也经历了严重的饥荒,大量士兵饿死。靠着亚美尼亚人与拜占庭方面的补给援助,十字军勉强克服了物资短缺的困难。在这种极端的环境下,一位来自普罗旺斯的教士巴塞洛缪(PeterBartholomew,?-1099)声称他遇到了显圣,并知道曾刺入耶稣侧腹的圣枪的下落。按照这位教士的指示,人们找到了这把矛,这也燃起了十字军继续作战的希望。然而精神上的激励并不能根本缓解饥荒的蔓延,十字军领袖们还是决定试图秘密地同围城军队讲和,但交涉并不成功。在几乎绝望的情况下,他们决定奋力一搏,然而这孤注一掷的出击却意外地击溃了突厥的援军。十字军彻底占领安条克城,按照权贵们的协议,博希蒙德成为了它的新主人。攻克安条克,为第一次十字军东征胜利奠定了基础。之后队伍继续向耶路撒冷进发。尽管“圣城”的城防十分稳固,但依旧没能抵挡住十字军的猛烈攻势,耶路撒冷还是被夺回到基督徒手中。获胜的十字军以屠杀和抢劫进行着宣泄:“据说整座耶路撒冷城的街道到处散落着、覆盖着被杀死的男人和女人的尸体,还有婴儿残破的肢体。”但不管怎样,十字军实现了他们的初始目的。不过关于如何处置“圣城”,各个王公们似乎都不愿接手它。公爵戈德弗里最后获得了耶路撒冷的统治权。随后6卷中,作者记录了征服耶路撒冷之后在陆续建立的十字军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东征各方不同的反应。如拜占庭方面对十字军支援而又猜疑的复杂态度、十字军各军事领袖之间关于在近东领地的矛盾、罗马教廷与世俗诸侯对于新征服地区的不和等等。
        总体来看,这部著作以军事战争为主线,对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描述详实,反映了这场漫长而又血腥的武装冲突。此外,本书也涵盖了东征过程中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生活的一些侧面,对于理解这场战争的复杂性留下了宝贵的资料。例如十字军东征并非人们认为的那样意气风发,实际情况可能恰恰相反。随着东征的推进,相当一部分人的经济状况逐渐恶化,濒于破产。甚至一些贵族也不得不过着乞讨的生活,有时这些人甚至没有像样的武器装备,因为他们“缺钱而卖掉自己的武器”。为了维持东征队伍的补给,除了正常的贸易,十字军不得不组织抢劫,掠夺突厥人、撒拉森人的财富。
        作为十字军研究的重要史料,从历史编纂的角度来看,《耶路撒冷史》的历史书写方式与他所处时代一样,仍然带有一种神学的色彩。阿尔伯特在书中多次提到显圣。比如,作为第一次东征发起人的教士彼得在圣墓就看到圣像显现在他面前并催促他去揭露“施加于吾等子民和圣所的罪状及不公”。其次在本书也基本以法兰西诸贵族为叙述线索,王公们的举动对旁人往往有着巨大影响。当然这种叙事模式在当时历史背景下十分普遍。但《耶路撒冷史》最为可贵的是,它并不试图掩饰十字军东征中的种种暴行。如同前文提到的那样,他忠实记录了东征的血腥和残酷,使得后人能够了解这段历史的多面性。
        最后,值得一提的还有本书中译本的翻译。由于本书直接从拉丁语翻译为中文,而拉丁语词格复杂,语法高度曲折变化,语序灵活,加之本书距今已有近800多年的历史,因此翻译难度可想而知。然而综合全篇来看,译者在参考英译本的基础上,给出准确、连贯的具有相当可读性的译文,译者的努力值得赞扬。不过对着这样一部内容庞杂的著作,译者并未给出一个中外文名词对照表以帮助其他研究者进一步钻研本书,实在有些遗憾。不论如何,通过译者的工作,国内关于中世纪与十字军研究文献材料的积累得以向前迈进一步,确实是一项既艰巨又光荣的成就。

(庄超然)

通讯地址:北京西三环北路2号新葡的京集团3512vip官网/全球史研究院

邮箱:gh@bfsu.edu.cn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

Copyright @ BFSU. 中国·3512vip新葡的京集团(股份)官方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