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史与中国2015”系列讲座第十三讲

完美收官:

汉语的近代演进与日语

 

      一提到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同文同种”之类的词汇总会跃然浮现。中国作为文明古国、从秦汉时期就向外辐射着中华文明,逐渐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汉字文化圈”,成为东亚文明的主导者。然而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候,因为西方文明的大规模传入,中国和日本的关系发生了转变。那么,整个的东亚是如何把西方的概念翻译成汉字,然后在整个东亚被接受的呢?

 

       本期的“全球史与中国2015”系列讲座第十三讲邀请到了关西大学外国语教育科教授沈国威,为我们讲述:汉语的近代演进与日语。沈国威教授从语言的近代化入手,然后具体到汉语的进化过程,重点剖析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汉语的使用状况以及教育状况。那么19世纪末的时候,汉语到底是什么样的状态呢?我们来听听严复和胡适怎么说。

 

       严复有过一个关于翻译的三个字,叫“信、达、雅”,这三个字被认为是翻译的最高境界,这个是做翻译的人讨论的内容。做语言的人,把严复说的“信、达、雅”看作是翻译用汉语来对应英语的时候,他所遇到的困难是,这个时候汉语能够做什么、不能够做什么。这种限制不仅是词汇的问题,与当时的文体也有关系。面对当时“野蛮状态”的汉语,严复非常郁闷,但是最终没能改变这一状况。

 

 

      大概到了1915年《辞源》出版,严复提出的词汇上的改造工作就基本完成了。词汇层面的准备做好以后,下面就是文体方面的改革,所以先有《辞源》,后有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

 

 

       到了胡适,胡适说你把词汇都准备好了,那么我们下面要不用典故,引用越少越好。胡适所说的国语是一种什么国语?他说“应该有国语的文学,有文学的国语。”、也就是说,用国语来写文学,同时国语还必须有文学性,就是所谓的“言之无文,行之不远”。那么这样的一个新的国语是什么样的状态呢?胡适说首先这种国语的语法、文法全部用白话的语法文法,文章的结构都是白话的,不是中国古典的。但是表达一些详细的概念应该采用文言两音以上的字,就是说如果文言里面有一些资源的话,要用它的双音节的词。大家知道双音节的词更主要的是科学术语,当时科学术语大量的涌入中国,涌入之后发生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发生一个和科学术语相匹配的一种语言形式,这样的语言形式一个是双音节的动词,一个是双音节的形容词。这方面的不足主要由《辞源》进行了弥补,因为《辞源》接受了很多日本来的科技术语。

       这个时候我们就考虑到日本国语进化的过程。

 

 

       日语的国语进程最开始是从对荷兰书籍的翻译开始。兰学翻译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的汉字新词,所谓的兰学是用汉文翻译荷兰书,不是用日语。第一本书叫《解体新书》,是一个解剖学的书。兰学翻译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汉字新词、译词,同时包括的很多汉译西书的词汇。对于这些西方文明的新词汇,日本人造好了,中国人还没有造好,就发生了一个中日逆转的现象。日语对汉语产生的影响,从词汇层面上看,主要有三种情况:借形词、借意词和激活词。并且对日语输入汉语的词汇进行了分类:1,日语借形词;2,日语借义词。最后,沈国威教授还简单介绍了日语激活词的概念和特点、词汇的双音节化现象以及大数据的分析方法。

 

 

    最后的提问环节中,就讲座涉及的领域和问题,沈教授与在场师生展开了积极平等的互动,对听会者提出的问题都一一给予了详实地解答。

 

 

      至此,由全球史研究院、人事处教师发展中心、图书馆联合主办的“全球史与中国2015”系列讲座圆满结束。2015年,“全球史与中国2015”系列讲座共举办十三场,讲座内容涵盖全球史、国家关系、中国学、历史和语言等,吸引了校内外大批师生前来参加。全球史研究院计划在明年年初整理出版该讲座内容,并将继续推出“全球史与中国2016”系列讲座。

通讯地址:北京西三环北路2号新葡的京集团3512vip官网/全球史研究院

邮箱:gh@bfsu.edu.cn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

Copyright @ BFSU. 中国·3512vip新葡的京集团(股份)官方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