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乐仁:对安乐哲、郝大维英译《中庸》的文本和哲学批判

2017年9月18日下午,应全球史研究院之邀,香港浸会大学宗教及哲学系兼职教授、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博士费乐仁(Lauren Pfister)教授在图书馆三层学术报告厅为我校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对安乐哲、郝大维英译< 中庸> 的文本和哲学批判》的讲座。这是“全球史与中国2017”系列讲座的第14 讲。讲座由柳若梅教授主持。费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是西方传教士汉学研究、比较哲学研究以及比较宗教研究。
费乐仁教授的演讲由安乐哲和郝大维的英译《中庸》混淆了“人生中的熟悉”和“现实中的形而上经验”切入。他的演讲分为四个部分:(1)介绍究竟《中庸》的“人生中的熟悉”和“形而上经验”是什么。(2)介绍安乐哲和郝大维两位的《中庸》哲学解释包括哪些要点。(3)介绍安郝两士的世俗主义世界观怎样影响他们解释《中庸》。在此费乐仁教授重点分析了第十六章的“问题”与安郝两士论证的弱点。(4)提出挑战安郝两士的二十一世纪之世俗主义《中庸》的解释:以《论语》中的孔子、孟子和明代阁老张居正的《四书直解》为学案。
在结论部分,费乐仁教授批判了安郝两士的《中庸》文本改变与哲学解释的世俗主义歧视。他认为:安郝两士所运用的后传统思维的方法,即按照武内义雄先生的疑古主义意识形态,不可表明“古典中国精神”的真相;从翻译方法来看,安郝两士所发表的英译本中在某些地方显示出他们对孔孟及其他古代、近代、当代儒家的误会;安郝两士将二十一世纪的世俗主义世界观不合理地输入至古代的《中庸》文本,违反了诠释权威古典著作的基本原则,显示出某种程度的不敬畏文本;中国儒教传统不必只有一个世界观或者形而上学的立场,安郝两士显然把复杂的文化现象进行了简单化处理,把古代中国人熟悉的现实变成了模糊不清的哲学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