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史与中国2016”系列讲座第13讲
约恩·吕森:人类的未来——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跨文化沟通
10月26日下午,“全球史与中国2016”系列讲座第13讲(总第26讲)在图书馆三层学术报告厅举行。德国埃森高等人文研究所高等研究员、德国威腾/亨德克大学荣退教授、南非西北大学杰出教授约恩·吕森(Joern Ruesen)为校内外师生奉献了一场精彩的英文讲座,题目是“人类的未来——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跨文化沟通”(The Future of Humanity –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讲座由全球史研究院院长李雪涛教授主持。

吕森教授雄辩地论述了他对于历史和人类未来的思考。首先,他指出没有无历史的未来,一个有生存价值的未来图景需要历史意识。但如何在时间进程中定位人类生活是个关键性问题,这与时间维度相联系,对于未来的期待、现在的理解和过去的阐释这三者统一在人类生活的一体之中。那么我们今天进行历史定位会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呢?吕森教授列出了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即文化差异以及相互间在多大程度上承认这种差异;在身份形成过程中所面临的文化冲突;历史观念的分歧。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提出“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种种主义来应对这些挑战,可这些主义本身充满争议,它们并不能给我们带来确定的解决办法。吕森教授提醒我们思考“后”的哲学含义,他认为“后”只代表我们将自身置于某事之后,它只是一种终结而非新的开始,并且因此“现在”的历史地位消失不在了,而“未来”成为了一个空泛的概念。吕森教授引导我们思考一种新的历史观,即历史哲学观念。
接下来,吕森教授畅谈了他对于历史哲学和人类化(humanization)的认识。他详细阐述了历史哲学的三个维度:物质维度,即文化演变;形式维度,即历史表现;功能性维度,即记忆的叙述,这三者之间互相统属,需要相互协调,对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至今很少有人思考。他还描述了历史哲学的基础——人类学的普遍意义,他指出造成人类生活中变化和发展的普遍因素是张力,上层和底层之间的张力构成了社会的等级秩序,它要求公正和社会认可的观念;朋友和敌人间的张力会建立起政治,它要求和平的观念;穷人和富人间的张力决定经济,它要求充分供给的观念;善和恶之间的张力形成了人类生活的道德范畴,它要求人类行为具有道德观念。使人类生活处于这些生存张力中的观念要与“现在”相关联才能具有时间性。那么历史就告诉我们了未来可能发生之事,人类为何以及如何改变事物,这样改变才能变成发展。包含着所有这些个别观念的发展观我们可以给它下个定义,即“人类化”观念。历史正是一个全面的“人类化”过程。而“人类化”是一个从排外走向融入的过程,它经历了以种族人性为特征的古代文化,以排外为普遍人性特征的轴心时代文化和以融入为普遍人性特征的近代文化三个阶段,吕森教授提出我们今天在学术、艺术和宗教领域的任务就是创造具有融入性的差异观念。

最后吕森教授还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即要靠“未来”来改变“过去”,种族主义的终结带来了历史思考的新逻辑,从不对等的评价转变成人性的平等、尊严;从起源决定论(Origin-oriented teleology)走向以未来为导向的重构;从单一的局部化视角转向多元视角;从阴暗面的跨区域转嫁(Exterritorialization of the shadow)变成阴暗面的整合。他以德国对二战的反省、南京大屠杀等事件为例,指出通过将“苦难”(suffering)这一范畴引入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可以克服我们历史趣味的片面性。
在两个小时的时间中,吕森教授阐述了诸多重要的观点,提供了大量信息,他见闻广博,风趣幽默。讲座后,他还耐心解答了现场听众提出的问题。

除了在国际学术界享有盛誉,吕森教授对中国学术界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他担任主编的《历史的观念译丛》系统译介了一大批西方历史哲学与史学理论的重要著作,迄今已经出版了二十多本,有力的推动了中国史学界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拓展了中国人的历史思维。北京外国语大学全球史研究院的师生还专门翻译了吕森教授的一篇重要文章《我对历史哲学的几点认识》,发表在中国史学界的顶级刊物《历史研究》2016年第3期上,系统的展示了吕森教授的史学思想。
(全球史研究院 谷倩兮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