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史是什么》

作者:[ 德] 塞巴斯蒂安· 康拉德(Sebastian Conrad)
出版社:北京:中信出版集团
书名:全球史是什么
原作名:What is Global History
译者:杜宪兵
出版年份:2018
页数:238
定价:48
装帧:平装
ISBN:9787508685212
《全球史是什么》一书由塞巴斯蒂安·康拉德(Sebastian Conrad, 1966—) 撰写,经天津师范大学杜宪兵翻译,2018 年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其中文版本。塞巴斯蒂安·康拉德是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历史与文化研究系教授,研究兴趣涉及全球史、殖民史、帝国史、思想史及史学史等多个领域。主要作品有《全球化与德意志帝国时期的国家》(Globalization and the Nation in Imperial Germany, 2005)、《德国殖民主义简史》(German Colonialism: A Short History,2008)、《全球史是什么》(2016)等,并与夏多明(Dominic Sachsebmaier)合编《多元视野下的世界秩序》(Competing Visions of World Order, 2007),与于尔根· 奥斯特哈默(Jürgen Osterhammel) 合著《现代世界的形成(1750—1870 年)》(An Emerging Modern World: 1750-1870, 2018)。
自麦克尼尔的《西方的兴起》出版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历史学家身处的现实世界日益全球化、多元化,历史学在趋于专业化、碎片化的同时,也试图从整体上理解人类历史的宏阔图景。兴起于20世纪后半期的全球史,代表了历史学针对这一趋势做出的自我反思。那么,全球史是什么?它从哪里来?将往哪里去?对此,学界说法不一,尚无定论,以致出现“全球史”、“新全球史”、“新世界史”等多个名号。在目前所见的对全球史的理论思考中,塞巴斯蒂安·康拉德做出了系统性的回答,他的《全球史是什么》是最系统、最深刻的代表性著述之一。本书的书写与他本人丰富的学术经历有关,根据杜宪兵所写的“译后记”,康拉德于1966 年出生在德国海德堡。20 世纪90 年代,他受日本和德国学术基金资助,先后在大阪外国语大学和东京大学从事学习和研究工作。1996—1999 年,他在柏林自由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德两国历史学者的历史书写。1999—2005年,康德拉在柏林—勃兰登堡科学院和德国利奥波第那科学院从事研究工作,同时在柏林自由大学保有职位。2007—2010 年,他在意大利佛罗伦萨欧洲大学研究所担任现代史教授。2010 年至今,他担任柏林自由大学现代史教授。此外,康拉德还在法国、瑞士、美国等地的高等院校从事过研究工作。康拉德丰富的学术履历在他的著述中有所体现。1999 年,他的博士论文获得“恩斯特·罗斯特学会学位论文奖”,并于同年出版,书名为《找寻失落的国度:联邦德国与日本的历史书写(1945—1960)》,该书于2015 年被译成瑞典语和意大利语。
作为具有在世界多地学习研究经历的历史学者,康拉德在世界史或全球史的学术思考和研究氛围中浸润已久,《全球史是什么》代表了他对相关问题的集中思考。本书全面概述了全球史的兴起、特质、方法论、前景及局限。在康德拉看来,全球史是目前历史学科里发展最快的领域,反映了世界各地相互依赖程度愈益增强的背景下对更包容、更整体的历史解释工具的诉求。全球史既是一个研究对象,又是一种审视历史的独特方式;既是过程,又是视角;既是研究主题,又是方法论。全球史的核心关怀是流动、交换、各种跨越边界的事件以及大规模结构性转型和整合进程。从知识社会学角度来看,全球史得益于诸多不同学科和领域的理论、方法,也受制于语言、意识形态、地缘政治等因素。康拉德在书中的表述开放且审慎。其开放不仅体现在他对社会科学多个学科的借鉴,对跨越长时段、大范围个案研究的择取,而且还体现在对全球史研究前景保持的乐观态度。其审慎体现于他对全球史知识边界怀有足够的警觉。他认为全球史并不是欧美学界的独创;全球史也不是世间万物的历史;全球史不等同于全球化的历史;全球史并不只关注宏大主题;全球史并非适用于所有的研究主题。
当代中国已经进入全球化时代,我们的认识方式也彻底改变,中国的历史学家们已经无法孤立地研究民族国家,也不再可能认同世界历史源自西方这种说法。近年来,全球史研究在中国方兴未艾,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在自觉或不自觉得吸收全球史的理念。在本书导言中,刘新成教授提到,全球史是目前历史学科里发展迅猛、讨论激烈的热门领域,在历史研究领域已成为一个富有活力和创新性的学科,它以世界整体的连贯性为出发点,有力地挑战了我们之前的史学方法。但是新的历史学研究路径尚未明确,本书探讨了全球史学科在21 世纪将要面临的某些重大问题:全球史与其他世界史究竟有何差别?我们如何摆脱欧洲中心论,也不陷入新的中心论,进而书写一部全球史?历史学家如何比较诸多社群,并找到不同地域之间的兼容性?全球史有什么政治意涵?此书还深入浅出地探讨了这种新范式的局限乃至风险,以及全球史的受众等诸多问题。
全球史是如何作为一种新的历史学研究途径脱颖而出的?康拉德给出的答案是“超越内在主义和欧洲中心主义”。全球史的萌生基于这样一种信念,即历史学家用于分析过去的既有工具已经显得捉襟见肘。全球化从根本上冲击了社会科学以及关于社会变化的主流叙事。现今时代以“缠结”和“网络”为标志,这个时代自身就是互动体系和交流体系的产物。但是,从许多方面来看,面对全球化、网络化的世界,社会科学已无力提出恰切的问题,也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现代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两个“先天缺陷”,妨碍我们对跨越世界范围的进程做出系统的认识。首先,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创立与民族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历史学、社会学和哲学等领域,在研究主旨、议题乃至社会功能方面仍然受制于某个国家自身的社会。此外,各个学科在理论上将民族国家预设为基本的研究单位,并视其为一个领土实体。大多数地区的历史学都拘泥于国别史之中。其次,现代学科具有浓重的欧洲中心论色彩。这些学科将欧洲的进展置于显要的位置,并把欧洲视为世界历史的核心动力来源。通过注入“国家”、“革命”、“社会”和“进步”等一些貌似分析术语的词汇,将欧洲的具体经验转换成一种普遍使用的理论语言。全球史试图直面上述观察结果所带来的挑战,并祛除现代科学的缺点。全球史的核心关怀在于流动和交换,以及超越国界和各种边界的进程。其出发点是互联的世界,其主要议题是物质、人口、观念、制度的流动和交换。广义上的全球史就是一种将现象、事件和进程置于全球脉络之中的历史分析。
康拉德还在书中指出现今流行的三类全球史研究途径:作为万物历史的全球史;作为联系史的全球史和以整合概念为基础的历史。首先,全球史的一种取径就是将其视为世间万物的历史,全球史就是全世界范围内所发生的事情的历史。尽管这样容易将全球史这一概念导向世界范畴,但事实上任何主题都能成为全球史学者的合理研究对象。这样,全景式的全球史既可以是宏观的,也可以是微观的。第二类全球史的关注点是交换与联系。连接此类研究的共同纽带是认为任何社会、国家或文明都无法孤立地存在。自远古时代以来,人类在地球上的生活就以流动和互动为特点。上述两类全球史适用于所有地点和时代。第三类全球史取径则有所不同,他的研究范畴相对有限。这种取径假定存在着某种将全球整合起来的方式,并进行实质性的研究。其核心是交流模式,这种交流模式规律且持久,因而能够深刻地影响整个社会。历史学家们试图解释“处于某些结构之内的人类活动中的偶发事件和底层推进,而这些结构既是人类活动的结果,同时又是人类活动的条件” 。
康德拉在书中指出,考虑到当今世界的互联性,我们很难想象全球史研究这股潮流会倒行逆施。不过,全球史领域目前仍有许多有待克服的障碍,现在世界上涌现的反全球化的孤立主义浪潮不容忽视,而且一些尚未充分进入全球化进程的地区的历史研究人员,对全球史这种新的史观仍怀有拒绝的态度。(王 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