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史与中国2016”系列讲座第五讲
全球化视野中疾病的社会影响
张大庆
2016年4月27日下午,“全球史与中国2016”系列讲座第5讲(总第18讲)在我校图书馆三层学术报告厅举行。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医学图书馆馆长、北京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主任张大庆教授为大家带来了题为“全球化视野中疾病的社会影响”的讲座。

全球史所关注的内容跟世界史所关注的内容不完全一样,全球史更注重各种各样的关系史,注重跨地区、跨国界、跨语言、跨民族的全球世界。人类的历史和疾病历史是紧密相连的,有了人类就有了疾病,疾病没有国界,疾病也可能是最早的全球化方式,使人们联系在一起,疾病史是全球史当中非常重要的分支。从四万年前人类平均生命只有35岁,到今天平均寿命不断增加,疾病在整个历史当中经常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张大庆教授首先强调了疾病史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往的社会、经济、政治史的研究,甚至整个历史研究都不太关注疾病,可能更加关注战争的影响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疾病对社会的影响。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疾病在人类社会进程中的影响可能比战争还要大,它有时甚至可以使整个文明社会坍塌。例如从古希腊、罗马帝国到中世纪发生的鼠疫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们才开始关注疾病对社会的影响。2003年SARS之后,中国开始重视到疾病对社会文化的重大影响,从而改变了中国现代医学进程。因为SARS,中国开始重视公共卫生,发现经济建设和预防医学之间的脱节,SARS之后疾病史的关注和研究开始出现扭转局面。

张教授从人类早期的健康与疾病、人类疾病的演化(流行病学的三次转变)、生物学与文化对疾病的回应(如镰状红细胞的发现等)、重大传染病的社会文化影响(如“黑死病”的爆发对西方经济体制变化和文艺复兴发生的影响)、当代疾病的全球化、影响疾病全球化传播的主要因素、从疾病的全球化到全球健康、医学技术的全球化等八个方面介绍了疾病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相互关系。
他提出,人类疾病的演化伴随着人类社会本身的巨大改变。如一些宗教的饮食、生活习惯的禁忌也暗含了防止疾病的考量。再如欧洲人发现美洲之后天花、疟疾等传染病随之传入美洲,但人们也同样在美洲找到对抗疟疾等疾病的药物,这些因素体现了疾病传播与治疗的全球化,它们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

随着人类文明发展,疾病流行产生了全球性的影响、疾病模式也呈现全球化趋势。战争、贸易、旅行、移民、城市化、气候变化等因素促进了疾病全球化传播。随之而来,“全球健康治理体系”和“全球健康(global health)”的理念应运而生、医学技术呈现全球化趋势、医学研究展开跨国计划,但是医学技术和医疗市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不容忽视。疾病的预防、控制、治疗等需要全球性努力。
讲座结束后,在场听众纷纷与张教授进行了互动。本场讲座由全球史研究院院长李雪涛教授主持。

(黄畅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