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史与中国2016”系列讲座第一讲

刘新成:互动:全球史的核心概念

 

       2016年3月23日下午,“全球史与中国2016”系列讲座第一讲圆满举行。由首都师范大学刘新成教授做了题为“互动:全球史的核心概念”的学术报告。

 

    “全球史”这个学科概念由刘新成教授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引进中国。“全球史”的引进不光是世界史很重要的一个研究领域,同时它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对于整个全球史学科在中国的展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场讲座刘教授首先明确了“全球史”和“全球史观”这两个概念。就“全球史”来讲,它就是一个世界历史的编纂方法,相当于我们所说的世界通史。而世界通史本身又有两种编纂方式:一种是history of the world,这种世界通史的编纂方法就是把各个国家历史相加起来,成为一门世界通史;另一种是a world history,它与history of the world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把整个世界各个国家的历史堆积起来成为一个世界历史,而a world history是把世界看成一个单位。前者是一个各部分相加的世界史,后者是一个整体的世界史。“全球史”属于后者,即高度宏观概括世界史;“全球史观”是一种观察世界史的独特视角。它和唯物史观不是同一个层次的概念。唯物史观是包含一个世界观在内的一种方法论,而全球史观是一种学术的观点和视角,跟宇宙观、世界观并没有太大的关联。

围绕这两个概念,刘教授展开了四个题目:

第一,“互动”,这是全球史观的灵魂:全球史观的高明就在于它提出了“互动”,把“互动”作为它研究、书写世界史的一个中心理念。“互动”指的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群通过接触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重领域实现的相互影响。在“互动”的理念下,全球史学者的关注对象是各人类社会/群体之间以及各社会/群体与环境之间的连结史。

    第二,要理解“互动”或者全球史观的意义,要从西方世界历史观念的演变这个角度来观察:西方世界历史观经历了“主导——传播模式”、“种族优越论”、“文化形态论”、“现代化模式”四种模式演变,它把世界分为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不同文明,并据其“进步”程度分为不同等级;以民族国家作为分析和阐述的基本单位。其中,“西方中心论”对世界历史的解释始终占绝对主导地位。这为全球史观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第三,“全球史观”是如何被提出?时代的变化、科学研究的新进展、世界历史理论在美国陷入“贫困”的背景下,一些史学家提出一种新型的世界历史,即“全球史”。全球史和以往理解世界历史的方法、和以往传统西方史学家所塑造的人类历史发展模型不同,在于全球史塑造了一种“互动”的概念。 “互动”既是人类社会组织的存在形式,也是世界历史的发展动力。首先,任何人类组织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一定是在和其他组织联系当中存在的,所以“互动”是人类社会组织存在的基本形式,它既然和别人有联系,一定会有相互的影响。其次,“互动”是世界历史的发展动力。“互动”这个现象在以往的世界历史描述当中是被忽略的。因此,提出以“互动”为核心理念对世界重新解释的“全球史观”是必要的。

    第四,按照全球史观,如何用“互动模式”来研究世界历史?(1)研究文化影响的相互性和双向性;(2)研究“交往网络”和“共生圈”;(3)研究一种发明创造或者一种新事物的连锁反应;(4)研究“小地方”与“大世界”的关系;(5)“地方史全球化”;(6)全球范围的专题比较研究;(7)探讨互动的规律与归宿。

    来自校内外的师生共同聆听了此次讲座。讲座结束后,在场听众与刘教授进行了互动。本场讲座由全球史研究院院长李雪涛教授主持。

 

通讯地址:北京西三环北路2号新葡的京集团3512vip官网/全球史研究院

邮箱:gh@bfsu.edu.cn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

Copyright @ BFSU. 中国·3512vip新葡的京集团(股份)官方网站版权所有